6月21日,“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园区行大型采访团首站踏访光明科学城。

来自中央、省、市、区20多位全媒体记者,以及受邀的专家、人大代表,一同来到光明这片热土,深入园区,访问企业,考察平台,参观展厅,进实验室,开座谈会,近距离感受光明科学城的建设热度和美好前景。光明科学城紧扣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要求,聚焦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和创新人才集聚地,努力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新发展动能。

布局产业链:助力新材料高新企业实现翻番再造

采访团驱车造访光明科学城产业园区,第一站便驶入位于光明区公明办事处西田社区的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

据贝特瑞公司董秘张晓峰介绍,贝特瑞作为扎根光明十余年的深圳本土企业,是一家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负极材料专业化生产厂家,已跻身成为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迄今,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已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他还透露,去年,贝特瑞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今年4月8日,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随着这一项目的建成投用,有望实现年产值翻番,再造一个贝特瑞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记者了解到,与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一墙之隔、正在火热建设中的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是光明区“拿地即开工”试点示范项目。为了推动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投产,光明区制定印发《光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拍挂产业用地服务与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结合全区产业用地出让计划,建立项目用地库、问题清单、行动计划,全力推动产业用地出让由“三通一平”向“九通一平”转变,按照“拿地即开工”目标打造产业用地项目落地建设全链条服务的“光明模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要抓手,而作为提升光明区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手段,对于光明区稳投资、稳预期、促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日前发布的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和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规划,在全市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光明区占7个;在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中,光明区占4个,与同样占4个的宝安区双双打榜深圳市先进制造业园区。据介绍,近年来,光明区竞逐先进制造业赛道,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精密食品设备、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现代时尚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全市产业集群规划高度契合。其中,新材料集群已集聚290家规上企业。

数据显示,2021年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285.33亿元,其中支柱行业工业实现增加值815.05亿元,占GDP比重超过六成,而制造业是其主体。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光明区GDP“半壁江山”,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701.42亿元,占GDP比重为54.6%,超出全市平均水平(39.6%)15.0个百分点。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光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今年一季度,光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较全市平均增速高出4.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4%,带动GDP实现同比6.2%的增长,在深圳“10+1”个区中表现抢眼。

部署创新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

告别企业园区,走进全新型的创新创业综合体。6月21日下午,采访团深入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域,来到坐落在公常路一侧的卓宏大厦,这里分布着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国内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就肇始于此。

合成生物学(工程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被视为理解生命的新钥匙、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之一。目前,中美两国也已将合成生物学列为国家重点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光明科学城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抢下先手棋,围绕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打造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遴选落地29家合成生物关联企业,形成“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光明区同时还发布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若干措施,建设8.8万平方米合成生物专业园区,加快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

复制推广该经验,光明区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谋划和建设创新中心,研究制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科技金融等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产业集群。遴选授牌抗体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药转化基地等7个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帮助更多初创企业跨过“死亡之谷”、飞跃“达尔文海”。

光明区发改局透露,“十四五”期间,光明区将加快落实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光明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是规划建设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迭代推广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认定和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再推动建设多学科方向、从研发到生产的综合园区,集聚合成生物等领域研发平台、优质企业,建设功能更为完备的创新创业综合体2.0,加速科研经济产出。具体而言,将筹集改造100万平方米专业化产业园,集聚超过100家合成生物优质企业,建设功能更为完备的创新综合体,发放近1亿元的金融补贴,实现“从0-1-10-100”的合成生物科学与产业生态布局,加速科研经济产出。二是进一步搭建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的一流服务平台。从光明科学城中试需求端全面梳理,在合成生物各细分领域找出供给端空白点,针对有需求但无有效供给以及未来大科学装置的转化需求,系统打造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体系,供给高品质专业化的一流产业空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强链补链,串珠成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成果产业化基地。

迈上新台阶: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框架初显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左岸科技公园实地参观走访,以及与实验室负责人于非院士、光明区发改局副局长张冬冬的座谈中,记者了解到,光明科学城强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框架初显。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主阵地的光明科学城,其战略定位是: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99平方公里,东、南至光明区边界,西至龙大高速、茅洲河,北至深莞边界。科学城构建“一心两区”总体空间布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区,以光明中心区为依托,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其中,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按照深圳市政府2021年3月发布的《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至2022年底,光明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框架将基本形成。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7个,完成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现场召开的冲刺攻坚动员会上,光明区要求该项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速冲刺节点任务目标,按时完成各项工程收尾和验收工作。光明科学城启动区是光明科学城首批开工建设项目,位于光明区东北部。项目承建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该项目克服高难度钢结构施工等多重挑战,三年时间基本完成23.3万平方米各项建设安装工程。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总体进度完成约98%,预计今年底交付,开展科学设备联调联试,明年投入使用。

张冬冬介绍,鹏城云脑Ⅲ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抓紧推进项目可行性论证,力争年底动工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等6个设施正加快论证并有序落地建设。深圳湾实验室4万平方米过渡场地已进驻近千名科研人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于去年11月正式入驻。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两所研究型高校正加快建设,为光明科学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中山大学·深圳校区6000余名师生已经入驻,计划今年9月份全面交付;深圳理工大学明珠校区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区已于去年12月开建。

采访团强烈地感受到:崛起的光明科学城正肩负使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原始创新源头,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整合创新链产业,努力培育更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和未来产业集群,生机勃发,精彩可期!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王奋强 周宏博 刘芳 潘文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