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发展,2025年5月30日我国香港特政区政府在宪报刊登了《稳定币条例》,2025年6月1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简称《天才法案》),以及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参与稳定币问题的讨论,使得稳定币在市场上出现亢奋的情绪和研讨日趋高涨的热度,稳定币作为世界新型支付基础设施一度成为目前引发全球货币体系深层变革或者颠覆的新引擎。面对稳定币日趋高涨的趋势,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认为,“应为稳定币热潮降降温”且“降温力度仍需加强。”那么,如何准确认识稳定币的性质、功能以及防范其风险外溢衍生重大风险事件,也就成为需要理论亟待冷静考虑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稳定币历史演变及其持续高涨的逻辑

  现实世界资产RWA(Real World Assets)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实物或权益类资产转化为链上数字通证。它通过建立真实资产与数字权证之间的映射关系,尤其是“代币化”或“通证化”,可以实现资产的分割、确权和流通。稳定币作为RWA的支付基础,RWA代币需以稳定币定价结算,以此来保障交易的稳定。透视现代稳定币的演变历史,发现其并非始于当下的热潮,回顾稳定币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无疑对准确认识其本质功能、把握其未来走向以及防控风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前,美国的货币制度同世界很多其他国家一样,均是以贵金属金银作为发行货币的本位体制,金银作为一种货币载体和财富形态,货币需要以金银作为核心资产价值之锚定。也就是说,美元在本质上属于黄金和白银的“稳定币”。1944年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大旅社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United Nation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nference)通过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等文件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双挂钩”机制。美元成为了锚定黄金的稳定币,其他国家的货币成为锚定美元的稳定币。自2008年11月中本聪的《比特币: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论文的发表,创世区块在芬兰服务器上诞生并首批50个比特币被挖出。由于比特币暴涨暴跌的价格波动剧烈,市场上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在区块链上流通、价值稳定的资产来对冲风险。于是,2014年泰达(Tether)公司推出了与美元1:1锚定的世界上第一只稳定币USDT。2019年,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NYAG)调查发现,Tether的储备金并非100%由现金支持,其中还包含贷款和其他资产,存在市场信任危机,以致于USDT作为稳定币受到了质疑。由于USDT在交易生态中的深度嵌入许多交易所并作为主要交易的基础以及定期发布储备报告,与其他币相比在流动性和普及度上占优势。特别是其连接法币与加密货币的纽带以及具有为市场提供“避风港”的功能,在亚洲市场的使用率极高,到2025年3月,其市值已超过1100亿美元,流通量在全球加密货币中名列前茅。

  纵观稳定币演变的历程,它的诞生是为满足加密生态内部的兑换与价值尺度需求,旨在解决比特币等波动性强稳定币的支付功能上的缺陷。但因其具有促使市场创造出一种能在加密世界与法币世界之间充当桥梁的工具功能,能够锚定法币(如美元)或实物资产(如黄金)来维持其价值的稳定,尤其是通过资产抵押或算法机制维持锚定会的价值稳定性、区块链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维护技术透明性、点对点结算降低传统支付成本的跨境高效性及符合属地法规并纳入监管依赖性,倍受关注。

  稳定币的实用功能与价值尺度

  当前世界正从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与人工智能社会。无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其瓦解后的法币绝对垄断的货币制度,面对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形成了一股驱动变革金融生态的内生性动力。这种动力迫使着金融理论界突破传统框架的范围,其发展可能与现代货币理论在深层上进行着某种融合互动,不断催生出一个适应数字时代、融合技术创新与经济思想的全新金融态势。稳定币则是货币制度范式正在面临一场重大变革的重要标志。有人预计2030年,稳定币发行规模将达3.7万亿美元。稳定币兴影射出主权信用担保模式与技术驱动信任机制的结构性创新,带来了全球货币体系数字化转型,特鄙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倚重“算法信任先行、制度规范滞后”背景下带来迅速发展的广阔前景。

  稳定币作为加密世界的“价值尺度”,可以将现实世界资产(主要是法币)作为储备进行抵押予以发行。有学者以抵押机制作为标的将其分为:(1)法币抵押型(如USDT、USDC),一般是以1:1美元储备来作为支撑。这类以锚定美元的泰达币(USDT)、美元币(USDC)等稳定币成为市场的主流。(2)加密资产抵押型(如DAI)。它通过超额抵押ETH(以太坊)等资产来保持价值相对的稳定。(3)商品抵押型,如锚定黄金等实物价值。(4)算法型,因依靠算法和智能合约机制,而非足额资产抵押,来维持币值稳定,特别是依赖动态供需来调节,风险较高。这些技术特性可以通过支付效率、信用构建、贸易协同等功能形成风险机制的创新性监管架构,为传统货币体系基础设施转型提供了较为安全的保障。

  一是具有跨境支付的快捷效率功能。稳定币作为区块链上与法币锚定的代币,是虚拟资产的特殊类型,它凭借价格稳定性成为交易媒介与价值的存储工具,相当于法币的“存托凭证”;作为法定货币或资产挂钩的加密货币,通过锚定机制保持价格相对稳定,同时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支持点对点、支付即结算的交易,具有“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快捷功能,对于提升了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功能较为显著。目前,蚂蚁将跨境支付费率从传统1.5%降到了0.5‰,日均清算量达到50亿元;Circle则将拉美汇款时效从传统的1-3天缩短到30分钟,年处理量超过15万亿美元。

  二是我国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基于跨境支付效率与实体经济需求间的需求,特别是目前私人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已形成了规模效应,可通过我国香港的《稳定币条例》以多币种锚定(尤其是离岸人民币)和穿透式监管探索区域性金融自主,坚持完全准备金储备与强制赎回的底线原则,籍此可加速主权数字货币的布局,破解足额(100%)美债/现金储备将稳定币转化为财政工具的“美元—美债—稳定币”闭环以持续推行美元霸权地位。有学者从市场观察获悉,Circle在巴西汇款市场占有率达到18%,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应对40%+年通胀的美元替代方案。从美国《天才法案》发行机构将持有等值美元现金或美国国债的趋势看,美元持有者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变成美债持有者,但通过稳定币在服务于长尾市场上独特的优势则可以逆转稳定币成为变相的美国国债的问题。

 稳定币风险的防范与应对策略

  稳定币并非源于政府的设计或传统金融体系的需求,是加密数字货币生态自身膨胀过程中衍生的必然产物。有学者对USDT价格与挂钩标的美元的偏差及其稳定性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得出USDT通常保持相对稳定和可预测性的结论。但也有观点认为,稳定币的波动性在统计上不稳定,比特币的波动性是驱动稳定币波动性的基本因素之一。稳定币风险的焦点不仅集中在本身不稳定的外溢风险,还包括对传统金融市场和银行的影响,更应关注如何在跨境应用的场景下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作洗钱或者诈骗的工具。如2025年6月崩盘的以虚拟货币投资作为幌子“鑫慷嘉”,涉案金额高达130亿元人民币,涉及投资者约200万人,则是例证。如何控制和减低其成为洗钱工具的风险以及维护稳定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是我国在维护人民币货币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功能模块化适配来释放稳定币的技术红利,并通过政策为创新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目前,我国香港实行沙盒测试、正式牌照的监管机制为蚂蚁、京东提供了应用稳定币明确的合规路径,这些企业均采用了100%储备金制度,其中Circle的月度审计报告使其机构用户黏性,已远超行业的均值。以显示出监管对于创新的促进作用。

  二是我国香港《稳定币条例》和美国《天才法案》不仅为稳定币合规化提供了基础,也为RWA的链上化提供了法规制度上的保障。在技术上,可采取动态清算引擎通过实时解析抵押品波动率、市场深度及跨资产相关性,将传统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型转化为链上可执行代码,通过持牌交易所实现全链路资金溯源,从技术上弥合时空断层,从而形成市场驱动,服务于跨境支付、加密生态兑换的灵活性应用场景。

  三是基于稳定币的稳定性取决于抵押品的透明度和质量以及外部的强制性监管、审计,从政策上强化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求发币企业严格遵守跨境支付的监管要求,避免其绕开监管将境内人民币与稳定币的直接兑换。同时,构建即时可兑法币资产、为优质流动资产以及稳定币质押额度的三级流动性储备制度,从监管上对稳定币派生利息现象予以控制,以免稳定币走向单一的存款属性功能。

  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以应对剧烈金融变革建立了持续调整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特别是面对美国加速美元稳定币的压力下强化的相关发展战略和适当调整政策,为构建金融安全稳定和金融创新的平衡战略,在发挥稳定币跨境支付和提高支付效率背景下,力求在流动性、安全性与效率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特别是在协同私人发行稳定币与主权货币的分工上审慎设计、提前准备并作出积极应对措施,把握应有的先机和保持足够的应对风险的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