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和刘先生一家四口合影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是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他们太伟大了!”18岁的小茹(化名)和小怡(化名)是江西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去年不幸双双确诊为肾功能衰竭,父母毅然决定:一人捐赠出一个肾脏,救助两个女儿。今年4月和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桥教授带领移植团队,先后两次成功实施活体亲属肾移植手术。昨日,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对坚强而平凡的父母,在亲情的力量与现代医学的协助下,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资料图】

姐妹俩同时身患尿毒症

41岁的胡女士和其丈夫刘先生家住江西赣州,于2003年12月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夫妻俩靠打零工赚钱,用勤劳的双手培养了2个乖巧的女儿。

小茹和小怡两姐妹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又一起考上幼师,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但奇怪的是,就在去年7月,妹妹小怡出现脚痛、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不久后姐姐小茹也出现感冒、头晕、乏力等类似症状。更奇怪的是:两人病情症状相似度高,并且几乎同一时间先后发病,药物治疗多日也不见好转。父母带姐妹俩去当地医院问诊,一系列检查后提示,两人均被诊断为尿毒症、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突然感觉天都塌了。”父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更无法理解平时那么乐观活泼的双胞胎女儿,怎么会在同一时期先后患上同一种重病,到底是什么病因?苦苦求证一个月后,基因检测报告提示:NPHP1基因突变,导致双胞胎姐妹肾衰竭。

经过3个月的腹膜透析等治疗,姐妹俩的病情有所缓解,但病情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本来女儿们马上幼师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人生翻开新的篇章。但现在,我们只希望她们健康,只要能救她们,我们父母做什么都愿意。”去年12月,父母带着两个女儿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寻求帮助。该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桥教授指出,肾单位肾痨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囊性肾脏病,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早期难以及时确诊,很多患者就医时已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父母各捐一个肾给孩子

看到女儿们日渐衰弱的身体,父母心如刀绞。肾移植手术是目前尿毒症治疗的最佳方案,然而能够合适匹配的肾源有限,2个多月的焦急等待,依旧没有音讯。

在与器官移植科邱涛副教授的日常交流中,父母了解到,亲属间肾移植不仅能减轻经济负担,还可以缩短等待时间尽快救治病情;同时亲属间肾移植安全系数相对更高,发生排异和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也比无血缘关系的异体肾移植要低。父母毅然决定:各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捐给女儿。

按照手术计划,胡女士和大女儿小茹先进行肾移植手术。来医院陪护的刘先生,决定也将小女儿带在身边。“一家人总要整整齐齐。”今年4月19日,母女亲属肾移植如期进行。术后1周、3周后母女先后康复出院。女儿体内的移植肾运行良好,母亲的身体也无大碍。6月21日上午,父亲和小女儿小怡的手术即将进行。进手术室前,父女两人手握着手,相互鼓励。刚刚做完手术的妈妈在手术室门口给父女俩加油打气,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感谢父母、感谢器官移植科的医护人员!18年前父母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现在我们在成人的时候,父母和医生护士又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我们要好好活着,回报父母、回报社会。”重获新生的小茹和小怡激动得泪流满面。

胡女士含着眼泪介绍,为了挽救两个女儿的生命,整个家族都在努力。母女换肾前,丈夫起早贪黑跑三轮车帮人拉货挣钱;年迈的父母种了几块菜地,每天上街卖菜为孙女攒钱,哥哥姐姐一家也不遗余力帮忙,医院器官移植科也为他们一家爱心捐款。现在移植手术虽已完成,但后期终身抗排斥费用,成了压在全家心头的一座大山。“她们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只要孩子们能好起来,我怎么样都可以。”胡女士也希望能得到社会帮助,让一家渡过难关。双胞胎妈妈胡女士的支付宝账户为:15083775869。

推荐内容